查看原文
其他

共享经济的本质究竟是啥?打造个人品牌的原则是什么?VC的未来又在哪?| 一周开氪精华

2017-06-25 开氪团队 36氪


每周日,我们为你带来这份精心准备的「开氪小报」。我们将从上一周5个「开氪」专栏十余篇精彩文章中,为你摘出「5个1」:1个问题,1个本质,1个推测,1个原则,1个领域。


enjoy~




整理 | 开氪团队


一个问题

创业公司第一轮融资需要注意些什么?

一般来说,创业者在首轮融资的时候比较缺乏经验,所以可能会掉入一些盲区,我们从商业条款的层面来简单说一说。

第一是公司估值、融资额、稀释比例、股份构成,比如说,各方的股份比例具体是怎么样的?创始人预留了多大的期权股份池?期权池将来发放时会稀释谁的股份?创始人的股份会在多久的时间内兑现等等。

然后是交割时间,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也说过了,除了保密条款和排他条款,Term Sheet 通常没什么法律效力,只有签了合同,一手交钱、一手交股份,才算数。如果双方都靠谱的话,签了合同,交易就算完成了,交钱只是时间问题。但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往往有需要尽快达成交割的考量,比如说,它正在计划并购某个公司,或者是需要雇一批人开发某个新产品、新功能,类似的情况还可能是,需要在同行业公司融资同时完成这一轮的融资,比如 2016 年 8 月份 mobike 和 ofo 飞速的两轮融资。

除此之外,投资人要求有哪些特殊权利也很重要。比如公司如果增发新股,或者其他股东出让股份,投资人一般会要求优先购买权;如果创始人准备出售股份,投资人会要求共同出售权;甚至有时候,投资人会要求超额的优先购买权,也就是说有

新股可以买的时候,投资人可以购买的比例超过了他可以购买到的比例等等。

来自《5分钟创业课》

文章《如何融资(五)》作者曲凯

一个本质

共享经济是个人将生活资料共享出来成为平台上的资产

 共享经济,或者说刘润所定义的“原教旨主义”的共享经济,最初并不是为了提高资产使用率,而是为了临时改变资源属性,将消费品在某些情况下转变为资产,从而可以参与到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减少资源的浪费,进而实现刘润所说的提高资产使用率。但是这种使用率的提高,主要不是因为网络平台的供需对接效率或者别的什么原因,而是因为在没有购置新资产的情况下,资产的数量增加了。所以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个人将生活资料共享出来,成为平台上的资产,改变了资源属性。

 虽然汽车租赁、房屋租赁等传统租赁业务早就实现了网络化、规模化,也确实提高了资产使用率,仍然没人称之为共享经济,为什么?因为这些传统租赁业务并没有改变资源属性。用于租赁的汽车,本来就是用来租赁的;用于租赁的房屋,房主不会同时用于自住。

 但是,这种改变资源属性的共享经济,却是一种有边界的共享经济,而且这个边界很快就会触达。一年多以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分享经济的边界》,探讨过边界问题,我认为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让共享经济很快抵达边界:

 其一是受益于分享经济,越来越多的人会更愿意购买资源的使用权,而不是购买资源的所有权,这将导致不再有可供分享的物质资源;

 其二是人的趋利性导致职业化服务提供将逐渐挤出业余化服务提供,谋生者挤出分享者,在此过程中不断降低成本以最大化收益。

来自《keso的互联网洞察》

文章《共享经济的本质和共享充电宝》作者keso

一个推测

风投的未来在哪里?

2000年互联网泡沫中固然有大量皮包公司,但是同时间,有许多成功的创业公司开发的都是相当复杂的深度科技,领域横跨计算机、通信、半导体、服务器、数据库、企业软件乃至于操作系统等。这些动辄由斯坦福或伯克利电脑电机博士(而且是没有辍学的)共同创办的公司,有许多都上市并成为长青的科技公司。

当时许多技术的出现是为了把计算机以及互联网带入消费者和企业的世界中,是属于促进性的科技。例如Windows 95的出现让一般人也能轻松上手使用电脑,网景浏览器让人可以不费力地浏览网站, ADSL让消费者能够通过家家户户都有的电话线进行第一代的高速上网……

在那个年代,只要能促进,就有机会攫取价值,如今终端已然扩展到数量快速增长,无人介入的独立设备,搭配迅速进步的机器学习算法。在这种环境下,促进已经不再是深度科技的目标。

有人说未来的方向是人工智能,话虽没错,但把这波机器学习称为人工智能其实还是满值得商榷的,因为这波机器学习说白了就是把各种结构的数据图像化,然后再用神经网络去逼近,这种类型的人工智能还对于前后文(context)的感受力还很弱,当然也远远无法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新的典范来。有许多机器学习的专家认为,在可见的一段未来中,我们在人工智能上的进展都会停留在机器学习上,距离能产生真正智慧的人工智能,还有一个很大的未知障碍要跨越。

因为欧盟一直提供大量的资金给研究机构和学校做基础研究,而欧洲也或多或少错过了精益创业的浪潮,没有出现人才都跑去做手机APP的现象,而如今我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硅谷的风险资本家要么选择出发去印度吸纳人口红利,要么出现在巴黎、伦敦甚至慕尼黑去寻找科技公司。

深度科技的投资的共同特色是:投资人必需拥有相关领域知识或者拥有专家网络以进行尽职调查。为此我们最近也可以看到,几个硅谷顶级风险资本公司新招募的合伙人具有相当硬的背景。相比起来,国内实在有太多严重缺乏技术知识的风险投资人,造概念和抢项目是他们的强项。

风险投资是个异常艰难的行业,即便投出过很成功的项目,但坚持一招鲜早晚会逐步地落后于时代。潮流如果转向到深度科技,反而可以过滤掉不少不够格的投资人。在可以预见的这几年内,新一轮风投的新陈代谢恐怕又要开始了。

来自《投资人的秘密》

文章《好项目究竟是太多还是太少?》作者孙志超

一个原则

珍贵的个性是个人品牌定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大家不要总想着去找那些共性的东西。事实上这句话说起来虽然简单,但是大部分人在做起来的时候,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去随着那些共性的东西去寻找。身边有很多的朋友经常过来,找我聊天咨询,他们的很多想法,总是会朝着——别人都在做这个工作,于是我也想去做这个工作;别人都在做这个事情,于是我也想做这个事情——永远都在说和提倡个性,但是永远都在做那些共性的事情,这就是很多人在做个人品牌的时候永远做不起来的一个原因。

那今天我们再来梳理一下这个个性。这个个性呢,我把它分为事业个性和生活个性两种个性。那么事业个性讲的就是你在事业或者职业当中的独特之处,而生活个性说的是你在性格和生活当中的特点。这两个其实强调的都是个性,不管你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当中找不同是这个事的关键。

来自《300天品牌思维修炼》

文章《【品牌认识】个人品牌定位:珍贵的个性》作者李倩

一个领域

企业运维是一个规模堪比AWS的市场

今天访谈聊的话题听起来很技术也很生涩,是关于企业运维。但在和访谈嘉宾王亚雷聊过之后,我却发现这是一个尚待开拓,规模堪比 AWS 的市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当然在这一期中,除了聊这个不为大众所熟悉的市场之外,王亚雷也聊了一下在 to B 创业中的心得,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启发。

前几年为什么没有类似的产品出现?而现在为什么却是可以做的事情?我觉得有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需要互联网或云平台、云计算发展到一定阶段,培养出一批有专业知识,了解系统痛点与内核的一群人;第二是需要机器学习、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成熟到一定条件,可以落地到某个应用领域;第三个是要有一些这样一群人能把这两个领域融合到一起,并能潜心去做。

事情很多时候是有正反面的,一方面你要担心大公司进入你的领域,一方面你又要担心大公司不进入你的领域。如果不进入你的领域,这就意味着你的东西没有太大发展前景,或只是个小众领域,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更好的模式可能是你有先发之机,然后市场快速成熟扩大,这时你在市场上有领先地位,不管是自己做大还是被收购,机会都更多了。

来自《硅谷早知道》

文章《下一个AWS级别的颠覆在哪里?》作者徐涛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内容出版业的利益变化、企业上市可能遇到的坑… | 一周开氪精华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